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中国鞋文化网 门户 文化资讯 查看内容

走近老物件 重温老北京民俗文化

2008-10-9 21:21| 发布者: 圆口布鞋哥哥| 查看: 1090| 评论: 0|原作者: webmaster|来自: 人民网

        “哎——卖小盆来卖小罐,喂猫的浅呦,攒钱的罐儿……”在刚开馆的老物件陈列馆,老北京民俗收藏爱好者宋振忠原汁原味的“叫卖声”赢得了参观者阵阵叫好。只见他头戴圆顶黑色小毡帽,身穿深蓝色长袍,肩搭麻布口袋,手摇黄铜拨浪鼓,恰似百年前卖存钱罐的商贩。现在这种叫卖声渐渐逝去了,馆主宋振忠特意跟97岁的老艺人学习,再现了这种声音。

  老物件:老北京的特色老北京的根

  走进旧鼓楼大街的铃铛胡同,成串的红色灯笼映入眼帘,喜气洋洋,颇具中国特色,老物件陈列馆就位于其中,“推开窗就可以看见钟楼”,宋振忠一边介绍一边示范着。

  陈列室的布局颇有“家”的味道,进门迎面一张八仙桌,桌上放着梳妆镜、茶壶、果盘,果盘里堆满糖块,茶壶前还放着用来暖茶的民国壶套。宋振忠年近八旬的母亲身着艳红唐装,戴一串五彩佛珠,坐在榆木太师椅上,神色安详,看着前来参观的游客。

  室内两侧的玻璃展柜里,小物件按照“饮”、“食”、“医”、“用”、“居”五个部分摆放,共300多件:从放在炉子里烧水用的水汆,到家家户户都有的红花金鱼大口碗;从旧时有钱人戴的“三片瓦”帽子,到过去马车上挂的煤油马灯,老北京的东西应有尽有。

  曾经有一个韩国人想出高价购买宋振忠的收藏,他不肯,“这是北京人自己的东西,如果东西都没有了,还拿什么谈文化,以后我会把它们捐给国家。”

  费尽心思搜集老物件

  今年44岁的宋振忠家住鼓楼附近,从祖上到他,已经200多年了,他戏称自己是北京“土著”。小时候,他的母亲很喜欢古物,常带他去古玩市场逛,后来他也被这些东西深深吸引了,并开始搜集。

  为此,他花了不少工夫:早上3时起来骑车到晓市(国华市场后胡同、象来街、白桥花市东等),节衣缩食来省钱,还跟收破烂的打交道。“人家都说我是傻子,现在都叫我老师了。”他20余年如一日,共搜集了1.5万多件老物件,涵盖了民间五行八作,跟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,这次只是展览了其中一部分。“每一件都是我的心肝宝贝,”宋振忠感慨道。

  为了更全面地发掘老北京的民俗文化,他还搜集了“胡同的声音”,这是由各种实物发出的声音,如自行车铃声、脚铃等。这样的声音有35种,目前他已基本集齐。

  做好准备迎奥运

  “我看见爷爷小时候用的东西,感觉真好!”一个8岁的小游客正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着留言,遇到不会的字就问旁边的叔叔、阿姨。“那个是煤油灯,那个是以前用的纸币,你看墙上还有我最喜欢的冰糖葫芦(模型)!”小家伙兴高采烈地东瞧瞧西看看。陈列馆7月22日开馆,当天就吸引了数百名游客,很多人看后都说仿佛看到了百年前北京人的生活方式。他们还特意写下感想和对陈列馆的祝福。

  有意思的是,这些展品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。“我们家也有一个这样的壶套,是我在荷兰买的中国产品,但是没有这个漂亮,”来自荷兰的索菲亚女士看着展品说。她很喜欢这些老物件,觉得非常丰富,让她更好地了解了北京文化。

  宋振忠把藏品称为“真实的活化石”。“这是第一个老北京民俗展,我们给老物件安排了一个"家",就是想让平民的实物登上大雅之堂,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北京,而不仅仅是看图片、读文字。”安定门街道办的王金铭说。

  奥运会期间,陈列室举办了“老北京胡同里的声音”等不同主题的展览来迎接宾客。宋振忠还练习用“英语吆喝”接待外国人,“吆喝的英文都是我自己编的,不过他们都听得懂,都非常喜欢。”

  附:有特色的老物件介绍(部分)

  1.手铃,又名虎撑。旧时郎中走街串巷手上摇动此铃,胡同居民便知郎中来了,便出门瞧病。“虎撑”的提法有一传说:过去京城常有狼出没,手铃一响,狼就不敢靠近。孙思邈途经一山坡时,遇见一只病虎,老虎喉中有刺,孙圣人用此铃撑起虎口,将刺取出,世人遂将铃又取名为虎撑。

  2.铜镜。清初作品,陈列馆中最珍贵的展品,是旧时有钱人家使用之物,后铜镜渐渐退出人们生活。

  3.车襻儿。过去车夫拉车时搭在颈上的绳子,长2米,宽2寸,厚1厘米。民国初年,由于物资匮乏,国人用剪掉的辫子编织成这种绳子,十分结实耐用。

QQ|手机APP|手机客户端|留下鞋印|站点帮助|Archiver|小黑屋|中国鞋文化网 ( 京ICP备05011923号 友情链接QQ:44866083 )

GMT+8, 2024-5-19 09:46 , Processed in 0.078203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